刘若鹏:建议深圳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
深圳作为科技之城,技术创新是底层的推动力,背后离不开特有的人才和研发体系支撑。随着“双区驱动”战略的正式实施,以及科技部提出的“2035年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发展目标,深圳又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经过一年时间的集中调研,发现深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模式与其它城市差异非常大,极具深圳特色,因此今年两会提出“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的建议。
近日,刘若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道:“深圳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各自产业为依托,针对重大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展开基础科学研究,这些基础研究不仅会影响到国家在通信、互联网、国防、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还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势。”
他进一步表示,建议深圳应该先行先试,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并向全国总结推广“贝尔实验室”群的创新模式,挑战世界科技前沿课题。
激发创新:聚焦组建实验室与人才培养
城市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培育适合人才成长、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基地尤为重要。其中,企业、实验室、高校等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刘若鹏谈道,作为国家批复的第4个国家综合科学创新中心,深圳与其它几个创新中心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深圳仅有5家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对于北京的130多家,以及上海、安徽的数十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数量规模最少。
在运营模式上,他指出,深圳的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运营模式极为相似。美国贝尔实验室是重大基础科学的重点实验室,产生了众多科学研究的突出成就,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辈出。
从全球来看,新兴企业的崛起离不开研发的密集投入,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不必多言,再比如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成立之前,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的诸多科学研究就为今后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当时Natlab就拥有相当充足的研究经费和资源,以供科学家们恣意研究,在各领域进行突破。
鉴于深圳这五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尖端装备、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刘若鹏建议,其一,深圳应该先行先试,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并向全国总结推广“贝尔实验室”群的创新模式,挑战世界科技前沿课题。
其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增强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人才梯队力量。其三,推广深圳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其四,设立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的定向资助项目,给予相应配套政策及资金支持,以支撑大型科研装置搭建和运行,为上下游领域内研究机构、企业提供共享。
同时,刘若鹏还对新兴领域博士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在国际交流上受到影响和制约,使得我们不论在人才引进、培养上,还是在新兴科学领域发展上都面临新的挑战。我建议在新兴的科学领域加大博士人才培养,尤其应该鼓励深圳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于所在专业领域培养博士人才,并以产业平台为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教体系,从而来满足国家不断提升的人才需求。”
从研发到商用:光启超材料技术规模量产
光启作为深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其研究成果和商业化路径备受关注。尤其是近两年来,光启的超材料在商用化上开启了转折。
“2012年,我们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超材料中试线,到2017年初,开始生产制造第一代超材料,那个时候成品率特别低,后来就达到10%,20%,30%,40%……良率开始一点点爬坡,直到2020年,我们所交付的成品率达到了97.7%,但与我们的最终目标99.99%还有差距。”刘若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
随着今年逐步量产,他也坦言压力明显增加,“去年,我们的第二代超材料基本上覆盖了我国重要的尖端装备,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让超材料技术从一个新技术的引入发展成为了主流技术。今年超材料的生产不再是小批量的,而是直接面临大批量的制造与交付,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光启的工程师们也一直在第一线持续奋战。刘若鹏向记者回顾道,“我们的基地员工大年三十都没有休息,一直在连轴转,主要是因为上量的速度太快。我们测算了一下,2021年所需要制造的超材料,按照公斤数来算,超过了我们过去11年的总和,但是我们所拥有的生产和研发资源却没有达到过去11年的总和。尽管压力非常大,但还是要保障正常交付。”
他还表示,今年光启要实现第三代超材料技术规模量产,而以每24个月量产一代新技术的时间来估算,2023年将实现第四代超材料技术规模量产,所以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现在也进入到紧张的研制过程中。
在量产与研发并行的同时,光启等国内科技研究机构、企业还面临外部环境的制约,“无论是对基础研究,还是重大战略性产业,对于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都带来了极大伤害,所以这些尖端科技企业必须要进入‘南泥湾’,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没有其它选择。由于超材料属于新兴的基础学科领域,我们前期做了非常多的开发与投入,目前已经进一步延伸到底层的材料级,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自主创新。”刘若鹏说道。
对于超材料的格局与前景,刘若鹏表示,两年前超材料就已经百花齐放,无论在尖端装备集团、研究所,发展领域和方向一定少不了超材料。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倪雨晴 深圳报道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